新闻资讯
业内关于数字人民币的讨论好不热闹,各方都在表达基于自身立场的观点,颇有百家争鸣的意味
前段时间,业内关于数字人民币的讨论好不热闹,各方都在表达基于自身立场的观点,颇有百家争鸣的意味。其中最具话题性的便是数字人民币和加密货币之争,可惜流量大的几篇币圈色彩更为浓厚,有些逻辑颇为不错的文章最后却硬生生得出一个不合逻辑的服务于币圈的结论,令人遗憾。刚好月初作为币圈“圣地”的美国,经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高票赞成通了《STABLE法案》(Stablecoin Transparency and Accountability for a Better Ledger Economy Act,稳定币透明度和问责制法案),目标建立起政府对稳定币的监管与控制机制,早已不想再讨论加密货币的我也决定就两者再表达一些看法。
我对加密货币的态度依旧没有改变。在之前的通证经济系列文章中,我曾对加密货币做出过自己的定义:
大家讨论的加密货币,源于区块链通证(代币),即 Token。区块链作为分布式账本技术,是通证交易和流转的基础设施,通过其特性保障账本的真实性,解决的是对账问题。而 Token 不等同于货币概念中的支付工具,本质是基于某个场景的凭证。货币有三个层次:Currency、Money 和 Cash。Currency 是由央行发行的货币,Money 是社会中流通的钱,Cash 是具体交易行为的支付工具,纸币或硬币。作为支付工具的数字货币,就是 Cash 中的 Coin。——《我眼中的通证经济(三):何为通证》(略修改)
加密货币和区块链是两回事,加密货币是数字货币的一种形式。作为加密圈的古典派,我举两个例子。比特币为什么叫 BTC(Coin),不叫 BTT(Token),因为这类加密货币仅仅是作为等价物、作为支付工具、作为交易媒介,并不是一般等价物。而稳定币的代表泰达币为什么叫 USDT(Token),因为它与美元挂钩,同美元 USD 1:1 兑换,它在经济学中本质上是同等美元的支付凭证。至于其他的空气币在我这里没有讨论的价值。
而关于数字人民币,上篇文章做出了详细的分析,这里不再二次论述。数字人民币本质上就是法定货币,虽在发行侧执行了备付机制,但核心是控制货币流通量,属于宏观管理。我个人观点,数字人民币严格意义上不是数字化的纸币人民币,而是并行与纸币发行管理的新的主权货币(这里的逻辑核心在于,我国的主权货币是人民币,所以才叫做数字人民币,本质是主权货币)。
所以从技术侧和发行侧两个角度看,加密货币和数字人民币完全是两个层次的存在,试图混淆两者概念的都是耍流氓。那我们对比讨论两者时,我们真正关心的是什么?我认为有价值的讨论,应是两者可以发挥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彼此的冲击性和替代性。
加密货币,可以分为比特币、山寨币(山寨比特币的加密货币,基于比特币源码或思想模仿产生。山寨币不等于虚假币,严格来说以太坊也属于山寨币)、空气币(没有真实应用场景的山寨币,可以理解为虚假币,币圈市场上基本都是空气币)、稳定币(目前主流分为法币抵押型、数字资产抵押型、实物抵押型、算法型和负债/权益型)。比特币和山寨币,因不具有权威发行机构、充足的信用背书、稳定的价值和暴力机关的维护(这也是比特币无法维持其权威性和唯一性,无法和山寨币对抗的原因),因此统一以比特币代指所有;空气币,为割韭菜而生,在上述讨论框架中没有任何的意义;稳定币,当前认可度最高的是法币抵押型稳定币,而数字人民币和现金人民币同样执行 1:1 的兑换,因此此处仅以法币抵押型稳定币为代表进行讨论。
比特币,伴随着 2017 年区块链概念的爆火及 ICO 乱象,一夜暴富的诱惑吸引到了无数的目光,从此破圈进入了公众视野。比特币也因其历史地位,其价格走势直接影响币圈的大盘走势及“玩家”的心态。而其价格,2017 年一度到达 3000 美元一枚,去年高点突破 10 万美元,今天也一缓本月颓势,截至此时(2025.04.22,23:00)再次冲破 9 万美元。如此剧烈的币值波动和高昂币值产生的使用门槛(曾经以枚作为单位,现在已经到了聪,即小数点后第八位),注定其只能作为“商品”(我国定义其为可流通的商品,但对其的投资属于无效民事行为,不受法律保护),作为风向标,在实际交易场景中作为支付工具的意义已经很小。而受其区块链的技术能力制约,无论是效率还是成本,其应用场景已被更多的山寨币通过创新而超越。因此,比特币和数字人民币没有任何对比性,比特币作为商品具有等价物属性,数字人民币作为主权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当部分人对以比特币计价流通的交易进行分析时,却选择性忽略了当前加密货币支付市场,比特币的使用量已经非常小了。当其作为“资产”,当部分人以部分国家央行将比特币纳入战略储备来号召国内正视并开放比特币时,却选择性忽略了国家战略储备中对体量和波动性的考虑原则,美国的原始文件签署的是将美国政府持有的 20 余万枚比特币纳入战略储备,以比特币高点计算,不过 200 亿美元的体量,美国 2024 年公开的黄金储备是 8133 吨,以此时(2025.04.22,23:00)美元金价 3423.20 美元/盎司计算,约为 8934.5 亿美元,体量上的差距一眼可见(恒大负债都有 2350 亿美元)。比特币的价格波动性不再重复叙述。此外不能忽略,其他国家央行也在增持人民币作为战略储备。当前比特币的新入场散户玩家已经很少,每年新增的钱包地址数量和存量钱包的活跃度是下降趋势,比特币的流动也更多集中到若干大钱包中,所以比特币在币圈市场上其实已经是机构们的游戏,大 A 都玩不明白的人,去币圈就是送死。
稳定币,美国众议院通过《STABLE法案》的同期,参议院也通过了《GENIUS 法案》(美国稳定币国家创新引导法案),两部法案共享一部法律依据,内容也大同小异,都要求稳定币发行方必须获得严格许可,以加强监管合规;规定稳定币必须由高流动性、低风险的储备资产全额 1:1 支持,以防范偿付能力风险;落实严格的透明度要求,包括定期公开信息披露和独立审计。两部法案的背景都是为了加强监管,《STABLE法案》(下称《法案》)更符合美国《联邦存款保险法》和《银行控股公司法》的规定,大概率其通过率更高。《法案》当前虽仅对法币抵押型稳定币做出了监管,但明确提出了暂停发行新型算法稳定币(包含数字资产抵押型),直到对应监管评估和相应保障机制的建立。《法案》的几大特点:对面向公众发行、可直接用于支付和结算的美元锚定稳定币进行监管,作为“支付型稳定币”不得计息和提供收益,发行人在满足监管准入门槛与资质要求的同时(在美联储注册,并接受联邦层面的监管审查),必须以 1:1 等额的“高质量流动性资产”作为储备资产以保障用户兑付,并必须配合持有人随时1:1 可赎回等值美金,储备资产必须隔离存放在 FDIC 保险银行或其他合规托管机构账户中,不得用于放贷、投资或挪作其他用途。这些就是数字人民币的翻版,数字人民币都已经从零售型(支付)拓展至批发型(结算)了,美国当前也仅仅是关注支付。在监管政策成熟度的角度,数字人民币已取得了优势。
美国为什么要对稳定币如数字人民币般强监管,我的观点是,为了维持其美元霸权,在央行数字主权货币建设落后的情况下,通过对稳定币的强监管,制造出众多“影子数字美元”,保障美元在全球资金流动和全球金融体系的主导地位。数字人民币和加密货币的货币战争,本质上就是数字人民币和美元锚定稳定币之争,是人民币和美元之争,是中国和美国之争。所有鼓吹开放稳定币的人,非蠢即坏,不了解数字人民币,不认识国情,不关注形势。国内数字人民币的运营机构和受理机构,对手就是国外美元锚定稳定币的各个发行机构,美元的接受度并不代表“影子数字美元”的推广速度,大家面对的国际市场环境其基础设施是一致的,竞争核心在于应用场景的争夺。大家似乎感觉中国和全球加密支付市场因为隔离所以“落后”,当前加密支付市场最大的两个币种,截至2025年4月19日,波场发行链的 USDT(Tether)总发行量 1450 亿美元,以太坊发行链的 USDC(Circle)总发行量 610 亿美元,而数字人民币截至2025年3月交易量 1.83 万亿元,约 2500 亿美元,体量上只有全球加密支付市场离不开中国,不存在中国离不开全球加密支付市场。虽然美国是“驱狼吞虎”的阳谋,但刚才我们已得出结论,竞争核心在于应用场景之争,除非所有发行链和发行方能实质性形成同盟,否则其内部也是群狼争食,争斗合纵的故事早在千年前战国时代就上演过,六国虽联盟反秦,但最终还是秦国一统天下,历史中藏有一切现实问题的答案。而且当前,美元处于风险期,全球进入逆全球化趋势,人民币也在有序推进国际化,这些都为数字人民币提供了兵出函谷关的潜在机会。美元虽强,稳定币虽有着全球市场,但天下之大有何去不得。以前人们用稳定币是没得选,我们就是要给别人提供新的选择。
我的性格和经历使我成为鹰派,对稳定币可以发起冲锋,但必须客观地看待加密货币。数字人民币和加密货币,都是数字货币,在作为支付工具,满足现实支付需要的同时,在数字经济中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数字经济也曾从 Web 3.0 的角度表达过看法,前些时间又被关于“网络”一词解释的新视角启发了思路。数字经济和网络不可分割,但“网络”不是 network 和 internet,这两个词是偏向技术性的,是网状系统和互联互通,在中文上的确符合“网络”的意思,但网络的官方词是 cyberspace,是网络(信息)空间,是基于新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新的人类空间,是继陆、海、空、天后的第五个空间,我国当前也在最高层面固定了网络空间这一用语表述。数字经济就是这一空间的经济体系,采用我之前的结论,「通证体系服务经济系统,解决的是经济系统中的交换问题」、「区块链通证经济,就是采用了区块链技术,以代币作为凭证,采用智能合约运行的经济体系。而一个健康的区块链通证经济,一定是实现了生产关系在数字世界的重构和激活」,这一“通证”也可以是数字货币,而 Web 3.0 在现实中个人角度是通过用户对网络数据所有权的确立以构建网络空间的数字身份,利用数字货币是否也可以对现实中的资产通过代币化,实现在网络空间的构建,因其和现实资产的锚定,继而在数字经济中实现生产关系重构和激活。当前各方的尝试叫做 RWA(Real World Assets),虽仅仅是通过代币化提高资产流动性和推动融资,数字人民币在这一过程中是否也能冲出一条新路,从财富符号和交换媒介变为网络空间和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值得探讨和尝试。